大學排名有你想看的世界大學排名網。
當前位置:大學排名 » 站長資訊 » 院校新聞 » 大學生活 » 資訊詳細 訂閱RssFeed

選擇熱點

三毛:讀書與戀愛

發布時間:2022-04-09

來源:大學排名

二十歲,剛剛由一重重的濃霧中升上來,眼前一片大好江山,卻不敢快步奔去,只怕那是海市蜃樓。 好似二十歲的年紀,不是自大便是自卑,面對展現在這一個階段的人與事,新鮮中透著摸不著邊際的迷茫和膽怯。 畢竟,這是太看重自己的那份“是否被認同”才產生的心態,回想起來,亦是可憐又可憫的。 我沒有參加聯考進入大學,而是憑兩三篇印成鉛字的文章加上兩幅畫、一封陳情書信才進入當年的文化學院做選讀生的。 這十分公平,一樣繳學費,一起與同學上課,一律參加考試,唯一的不同是,同學們必須穿土黃色的制服參加周會,而我不必,同學們畢業時得到學歷的認可,而我沒有。 不相同的地方,十分微小而不足道,心甘情愿地感激。 再說,不用穿那種土黃色的外套,實在是太好了。 注冊的時候仍是艱難的,排了很久的隊伍,輪到自己上前去,訥訥地漲紅了臉,名單上不會印出我的名號,一再地解釋情況,換來的大半是一句:“你等著,等最后再來辦理。 ”等著等著,眼看辦事的人收了文件,挨上去要繳費,換來的往往是訝然與不耐煩:“跟你講沒有你的名字,怎么搞不清楚的?”好不容易勉勉強強收了學費,被人睇著冷冷地來上一句:“講人情進來的嘛??”那時候,雖然總是微微地鞠著躬,心里卻馬上要死要活起來。 沒有講情,只是在給創辦人的信中寫出了少年失學的遭遇和苦痛,信中的最后一句話至今記得,說:“區區向學之志,請求成全。 ”信寫得十二分真誠,感動了創辦人張曉峰先生。 好在注冊這樣的事半年才有一次,情況不大會改,但也是值得忍受的,畢竟小忍之下,換來的生活與教化是劃算的。 記得在入學的前一陣,院長慈愛地問我希望進入哪一門科系選讀,我的心在美術系和哲學系之間掙扎了好久。 父親的意思是念美術,因為他一生的夢想是做一個運動家或藝術家,很奇怪的是,他卻念了法律。 我沒有完成父親的夢,進了聽起來便令人茫然無措的哲學系。 總認為,哲學是思想訓練的基礎,多接近它,必然有益的。 大學時代,回憶起來,是除了狂熱讀書之外,又同時投入戀愛中去的兩種情景。 那個年紀,對于智慧的追求如饑似渴,而對于一生憧憬的愛情,亦是期待付出和追尋。 同學之間,是虛榮的,深覺本身知識的淺薄與欠缺,這使我們產生自卑,彼此比來比去,比的不是容貌和衣著,比不停的是談吐和思想。 要是有個同學看了一本自己尚沒有發現的好書,在班上說了出來,起碼當時要強的我,必然急著去找一找,細心地閱讀體會,下星期夜談時立即給她好看。 這真是虛榮,而也因為這份激勵和你死我活的爭美,讀書成了一生的習慣,但卻不再為著虛榮的理由了。 戀愛嘛,那也是自自然然,花到了時候與季節,必然是要開的,沒有任何理由躲開這自然的現象,只是入了大學,便更加理直氣壯起來。 其實,我從小便非常喜歡幻想,小說看多了,生活中接觸的少數幾個異性,便成了少年情懷中白馬王子的替身,他們或是我的老師,或是鄰家那個老穿淡藍襯衫的大學生,或是影片中的男主角,或是賈寶玉,或是林沖,或是堂哥的一位同學年齡不同,角色互異。 這種種想象出來的傾慕使得平淡的生活曲折而復雜,在當時,是一種精神上的維他命,安全而又不可或缺。 進入大學之后,同學之間十二分地友愛,這是難能可貴的經驗。 同學們近乎手足之情的關愛,使我初踏入人群里時,便增加了一份對人世的信任。 雖然哲學系的我們幾乎天天膩在一起上課、吃飯、坐車、夜談、辯論、閱讀、郊游,可是彼此之間卻是越來越單純,好似除了書本及所謂的“人生觀法”以外,再沒有可能發生知識之外的化學作用。 在那樣“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日子里,內心竟然隱藏著一絲絲欠缺與空虛的感覺。 我知道那是什么。 缺乏愛情的寂寞,是一種潛伏的恐慌,在那種年齡里,如果沒有愛情,就是考試得了一百分,也會覺得生命交了白卷,再說,我的學期總平均成績只有八十五分。 大二的那一年剛剛開始,我拿了一百九十元臺幣的稿費,舍不得藏私,拿出來請全班同學在校園外面的小食店吃中飯。 菜還沒有上來,門口進來了一個旁系的同學,恰好他認識我們班上的一個同學,雙方打了招呼,我們請他一起來吃飯。 就在他拉著椅子坐下來的那一霎間,我的心里有聲音在說:“噢,你來了。 ”選男朋友和買鞋子是十分相似的一件事情,看了幾百雙鞋,店員小姐不耐煩,追問到底要什么花色和式樣的,自己往往說不明白,但是,當你一眼看見一雙合意的,立即就知道是它了。 可怕的是,視覺心靈上的選擇,并不代表那雙鞋子舒適合腳,能夠穿一輩子。 總而言之,那種燈火闌珊處的驀然回首,至今想來仍是感動的。 這件事情不來則已,一來便立即粉身碎骨,當年不顧一切的愛戀和燃燒,是一個年輕生命中極為需要的經驗和明證,證明了一剎永恒的真實存在與價值。 奇怪的是,學業并沒有因為生命的關注不同而退步,事實上,我從來沒有不關注智慧的追尋,無論在任何情況下。 一直跟著這位男朋友??如同親人般的男同學,到大學三年級。 隨著相處時日的增加,戀愛并不是小說中形容的空洞和不真實,許多觀念的改變、生活的日漸踏實、對文學熱烈的愛、對生命的尊重、未來的信心、自我肯定、自我期許都來自這一份愛情中由于對方高于我太多的思想而給予的潛移默化。 結果仍是分手了,知道雙方都太年輕,現實生活中沒有立即可用的形式可以使這份至情得到成全。 離開臺灣的我,在一年后,與這位朋友淡了音訊。 那是自然,是造化,也是最合情合理的一種結束,不能幼稚地視為雙方的變心,只能作為一切分離的解釋。 相聚時的一切悲歡,付出得真誠,而分別的事實又來得自自然然,沒有任何一方在這份肯定的至情中強求以結合為終場,在我看來,這是一種認知與胸襟,其中沒有遺憾,有的是極為明確的面對事實的成長。 回想起來,在那樣的年紀里,這種對待感情的態度,仍是可貴的,雖然我也同時付出過血淚和反省。 那一場戀愛,若一定要用成敗來論斷的話,它是成功的,其中許多真理,書本中得不著的“直接真理”,使我日后的人生受益極多。 【三毛:讀書與戀愛查看網站:三毛:讀書與戀愛】

0條評論

網友評論

溫馨提示:您的評論需要經過審核才能顯示,請文明發言!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亚洲国产精品不卡av在线,少妇疯狂的伦欲小说,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